法治教育|認識偏見與歧視的成因與後果

cover-photo

 

我們關注的議題


在現今多元社會中,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,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與法治觀念。然而,如何以生動且深刻的方式,讓國中小學生理解偏見的成因與歧視所帶來的傷害,成為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。

 

「平等與不歧視的目的在於對抗物化與異化,恢復人性的本質,教育如此,法治亦是如此。 」

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

 

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文獻,偏見與歧視的產生與社會文化、個人經驗和群體認同密切相關。研究指出,學童在成長過程中,透過觀察與模仿,逐漸內化社會對不同群體的刻板印象,進而影響其行為模式。因此,學校教育應積極介入,提供多元視角的學習機會,幫助學生辨識偏見的形成機制,並學習如何尊重與包容不同族群。

然而,單純的課堂講授往往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偏見與歧視帶來的影響。因此,舊監更生島設計了一套沉浸式法治教育體驗課程,讓學生透過「進入牢房,體驗班級霸凌情境,並進行選擇與反思」,親身感受社會偏見的形成與集體選擇的影響。國小與國中版本的課程雖然核心概念相同,但在「結果反思環節」上,會依照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理解能力,設計適合的討論方式。




體驗內容介紹


🔹監空間導覽|感受監獄的限制

透過導覽舊監獄內的空間設施,讓學生了解收容人的生活環境,感受失去自由的情境。

🔹舍房情境體驗|體驗生活的偏見

學生進入牢房,將看見一位新同學,隨著引導沉浸於「班級關係」的體驗,一步步觀察、選擇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。

🔹結果反思環節|內化成自我收穫

引導學生分享體驗感受,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偏見與歧視,培養同理心與包容力。

  • 國中版——探討社會上的偏見與歧視案例,如歷史人物的遭遇、葉永鋕事件等,進一步分析集體選擇如何影響社會。

  • 國小版——透過日常情境探討個人喜好如何影響對他人的評價,讓學生理解他人的觀點對自己判讀他者的影響。


一張含有 服裝, 人員, 戶外, 足部穿著 的圖片

自動產生的描述

導覽以問答形式讓國小生輕鬆認識監獄對於自由的限制

(圖片來源:團隊拍攝)

 



我們的服務案例


1.國中生版本|情境與場域強化對霸凌的反思

這次來訪的是輔仁中學的國一生,首先參觀舊監獄的婦育館,了解收容人的生活環境與規則限制,並以「報數」的情境強化學生對於監獄管理的認識。隨後,學生進入舍房,體驗「班級關係」的互動模式,並進行選擇:「是否與他人建立關係,或選擇遠離?」根據選擇,學生獲得不同的資訊,分別來自同儕的耳語或家庭的描述,讓他們體驗偏見如何逐步形成。

最後,學生們透過案例討論,進一步理解集體選擇的影響——如果大多數人選擇疏離,那麼受害者的處境會變得更加艱難;但如果有人選擇幫助,可能就會改變整個局勢。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個人的選擇如何影響整體環境,進而學習在未來成為願意支持他人的人。


在日新堂體驗監獄內出入空間必要的報數環節
(照片拍攝:VicChen)

 


一張含有 人員, 服裝, 男人, T 恤 的圖片

自動產生的描述

在牢房中思考自己的抉擇,在體驗中感受「不作為是有代價的。」

(照片拍攝:VicChen)

 

 

2.國小生版本|情境與互動幫助孩子理解偏見

本次體驗是兒童權利公約家庭親子戶外參訪活動的行程之一,針對國小生,導覽方式以趣味問答的方式進行,讓他們能對於監獄的限制感到印象深刻,接著再進入舍房體驗。在結果反思環節部分,改以「挑食」為主題,讓孩子們分享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食物,並用形容詞描述。引導學生思考:「如果我們用自己的喜好去評斷別人,可能會讓對方感到怎樣?」透過這種日常化的議題,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剛剛在舍房內的情境與選擇,融會貫通偏見與歧視的概念,並學習如何以尊重的方式對待身邊的同學。


以國小生能同感的挑食情境理解偏見的產生

(圖片來源:團隊拍攝)



 

💡讓學生參與體驗,您將獲得


 深化法治觀念:透過實地體驗與反思,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法治精神,培養尊重他人權利的態度。

 提升同理心與包容力:透過角色扮演與討論,學生學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,增進人際關係的和諧。

 理解集體選擇的影響:讓學生思考自己的選擇如何影響整體環境,學習如何在群體中做出正向行動。

 實踐公民素養:課程內容結合生活情境,讓學生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,成為具備公民素養的未來公民。

 

📢 我們誠摯邀請國中小學的教師,帶領學生來場歷史空間的沉浸式學習,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,於體驗中成長,共同營造一個更尊重與包容的社會!

如果有任何想法或疑問,使用手機者歡迎點擊官方LINE;使用電腦者可拿手機直接掃下方QRCODE加LINE與我們交流。若已明確要報名行程也能直接點擊預約表單填寫需求,將有專員為您服務。我們樂於為每一位學生創造更有趣且印象深刻的舊監獄學習經驗。